top of page

疫苗猶豫背後:邊個令香港人越嚟越猶豫?

撰文:刺蝟

對於第五波的醫療災難,政府一直歸咎於市民的「疫苗猶豫」。為了應對猶豫,政府其一回應便是通街掛上「不再猶豫,快打疫苗」的橫額,粗糙得惹人發笑,等同安慰一個不開心的人「喂,你開心啲啦」。有市民早前就「疫苗通行證」時提出司法覆核,雖然覆核失敗,但高等法院的判詞卻相當盞鬼:

可能很多市民會認為,部分政府的防疫決定和措施公布,似乎欠缺常理和邏輯、互相矛盾、缺乏同理心和人文理解;同時亦脫離本地民生經濟現實,甚至捨本逐末,只對看似緊急的事情做反應;無視社會需要一套一致連貫的長遠的防疫和應急計劃,亦無視大眾需要知悉該計劃;有時政策決定甚至違反政府口中的「科學」。
 

傲慢與雙重標準


疫情時有變化,政策隨之調整也尚可理解,但用怎樣的姿態及語氣去調整卻大有分別。結果,我們三年來見證了不少官方的傲慢與雙重標準,以下回顧第五波疫情的部份「精華」:

  • 疫情狂爆時,林鄭一直在記者會上堅持不戴口罩,稱要市民感受她的情緒,後來又默默戴回。

  • 被問到「動態清零」的定義,林鄭叫人不要執著定義。

  • 逾10%住客沒有遵守圍封強檢令,林鄭形容香港人「崇尚自由、自我中心」。

  • 羅致光曾指隔離不是病,故不能申請病假,後來又急轉軚修訂《僱傭條例》,但第五波已回落至數百宗之際,草案仍未三讀。

  • 政府透過檢控違反599章的市民,去年所得款項達9,000萬元,出席百人「洪門宴」的一眾高官卻不被懲處。

在一眾措施當中,「谷針」是政府的重中之重,但其姿態卻相當肉酸,只望推高數字,不打算拆解眾人的猶豫。對於小童接種,林鄭聲稱「最可以愛佢嘅表現,就係安排佢打針」;對於長者接種,林鄭就怪罪媒體誤導,說「有很多勢力阻止政府為長者打針」,並形容家屬反對院舍父母打針的情況「令人困擾」,又一情緒勒索「我相信你一定愛惜自己老人家,咁點解唔保護佢呢?」

 

越遊說越唔信


事實上,疫苗猶豫是全球皆有的現象,歐美多國不時有反疫苗運動,反應遠比香港激烈。在經濟合作暨發展組織(OECD)的報告中,哈佛大學公共衛生學院教授Barry Bloom指出:

在任何的疫苗之中,最重要的成份是信任。

恰恰,港府沒有展現令人安心及信任的遊說,成為港人疫苗猶豫的主因。


先談疫苗本身,當本地及外國研究均證實科興的保護力較弱,三針科興的保護力會跌至僅8%,政府依然故我,堅持推科興。當專家建議第三針須打復必泰時,一眾高官仍硬著頭皮再打第三、第四針科興,而林鄭更爆出「抗體不是越高越好」的金句;反觀新加坡、台灣及日本,均有至少四款疫苗可供選擇,並一直在採購新款疫苖。當特首及立法會議員均缺乏選擇時,香港人連疫苗的選擇都顯得特別少。


要提高民眾對疫苗的信心,透明度是最基本的要素。然而,每日的衛生署記者會只提供簡單數字,如單日感染及死亡個案、醫院使用率,卻從不主動公開更多資訊(唔問你就唔講),譬如各群體的最新接種率、方艙醫院的使用率等;即使林鄭自三月初起每日召開11點抗疫記者會,卻更像激起民怨多於安撫,譬如被問到應否檢討第五波的錯失,她就指抗疫不宜分心,應交由下屆政府處理。有一次,林鄭更即日取消記者會,有傳北上面見港澳辦主任夏寶龍,翌日她只告訴記者,有些行程不會公佈。


另外,世界經濟論壇(WEF)曾撰文強調,地區工作者對於消除社區的疫苖猶豫尤為重要,但我們都知道,去年七月的區議員辭職及DQ潮,已令三分二個香港的民選席位出缺,地區遊說工作變得艱難。

 

公信力的蒸發

OECD的報告亦列出一系列各國政府的有效谷針例子,包括:加拿大立法規定僱主提供疫苗假、澳洲的全面疫苗保險,而芬蘭則聘請了1800名當地KOL協助訊息戰。有趣的是,即使港府曾聘用MIRROR 12人成為「抗疫大使」,但效果未見突出,甚至引來部分網民的反感。外國的成功在香港淪為失敗,問題不在MIRROR而在政府。古希臘歷史學家塔西佗曾提出「塔西佗陷阱」,也就是一旦統治者變得不受歡迎,他的所有行為,無論是好是壞,都會引人厭惡


如此一來,疫苗猶豫便不只是出於政府的配套及公關不足,更是背後公信力的失效。公信力失效的根源,在於當權者如何看待與人民之間的關係,即使揾齊MIRROR、ERROR、COLLAR谷針也無補於事。舉例說,在疫情初期,政府專家顧問曾明言,接種率七成可達群體免疫,惟當超過七成時卻又改口九成,當臨近九成時,又再提高標準至小童及長者接種率達九成,讓市民的期望接二連三插水。彈出彈入的全民檢測,加上沒有如外地一般制定防疫措施的退出路線圖,口罩令、「安心出行」及疫苗通行證勢將持續,一一令市民的耐性及信心跌至谷底。


各種政策的朝令夕改,尤其在接受現實的「共存」與配合國策的「清零」之間兩頭揈,都是政府在自己剝削自己的公信力。政府一層一層削弱自身後,卻以一副不理解的姿態看著香港人,「咦,點解你哋仲未打疫苗嘅?」林鄭在四月底就指,政府推廣疫苗接種已「竭盡所能」,專家亦已解說至「聲嘶力竭」,聲稱如市民仍選擇不接種,「我哋真係諗唔到仲有咩方法」。


第五波高峰期間,林鄭最愛用的比喻是「打仗」,形容一切都是戰時階段,卻沒有想到要號召市民上「戰場」,當務之急是處理公信力問題。民心不向,卻想推數百萬人上戰場。撇除政見,不論黃藍,都難以信服這是一次成功的谷針行動。

Comments


bottom of 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