撰文、攝影:漫漫
青山醫院在8月中宣布將免費開放轄下精神健康體驗館予公眾參觀,適逢《備忘錄》今期主題為精神健康,我們當然要一探究竟。
過閘都是客
體驗館位於屯門青山醫院學院樓S座2樓,參觀者需經由後閘進出。入閘登記後,職員會給參觀者一個訪客名牌,然後一行人便循一條直路到達學院樓,其他地方一律「訪客止步」。有別於一般人想像中壓抑、陰沉的精神病院,後閘內紅磚綠樹,景觀尚算開揚。但受局限的路線、顯眼的警示字句、片面的景象,無不提醒着參觀者是日作為「客」的身分。
![](https://static.wixstatic.com/media/22d07e_f0fbfd67a6604bc18efdc2c12443f406~mv2.png/v1/fill/w_980,h_796,al_c,q_90,usm_0.66_1.00_0.01,enc_auto/22d07e_f0fbfd67a6604bc18efdc2c12443f406~mv2.png)
「我入左青山」
一上樓就看見沈祖堯的題字大大嵌於白牆上,右上角寫明「由滙豐150週年慈善計劃贊助」。職員熱切地向參觀者分享體驗館的「打卡點」,例如每位參觀者在開始前獲分發一條模仿病人入院的手帶、投映在地上的「我入左青山」圖像等等,職員亦特別叫我們拍照上載到小紅書。
館內分為5個展區:首先是「時光隧道」,沿時間線以圖文回顧青山醫院以及香港精神科服務的發展史。展區走前幾步便是仿「青山亭」,亭內電視機播映多條短片,如1982年「安安幼稚園斬人案」中制伏犯人的警察受訪片段。拐彎會看見一面印有精神科發展先驅照片的牆,旁邊則展出一列文物,例如各種約束衣、療法介紹,亦有俗稱「啤房」的保護房展出,房內壁及地板均為軟墊以防止病人在內自殘。
穿過一條鏡道便會到達展區2至5。展區2名為「腦海導航」,簡介大腦組成、各種常見精神疾病的成因,以及藥物治療發展。展區3是「復康新知」,介紹各種社會心理療法,例如懷緬治療。展區4則設置了數部電腦,提供各種精神健康資訊。
最後一區名為「思覺交流」,即整個體驗館的賣點:以VR體驗病徵,及後與病患對話。參觀者可在四間房體驗在不同場景發病的情況,譬如在圖書館看見許多閃動黑影、數字「4」變「死」,地面變深淵;又或在房間出現幻覺如蟲子爬滿全手,聽見許多雜音、指示性字句如「快啲撥走佢啦」等。過程中雖知道幻覺非真,但仍有些不適。體驗病徵後有約半小時能與病患對話,然而實際上病患在受館方安排擔任義工且有職員陪同的情況下,並沒有在分享會中談及任何在青山醫院入住的生活情況,主要內容大多圍繞他們由發病到康復的心路歷程,相當正面。最後參觀者在投映了「我出院喇」圖樣的出口離開,正式結束體驗。
![](https://static.wixstatic.com/media/22d07e_b9c2b1dc19d64c0088360ed9786134d8~mv2.png/v1/fill/w_980,h_1307,al_c,q_90,usm_0.66_1.00_0.01,enc_auto/22d07e_b9c2b1dc19d64c0088360ed9786134d8~mv2.png)
VR 體驗房
「我出院喇」,然後呢?
是次精神健康體驗館一遊,雖有助精神病知識普及,並讓參觀者了解更多青山醫院的發展史。但實際上精神病患在青山醫院的處境、生活情況依然被隱於面紗之後,館內亦未見有深入觸碰病患受污名、歧視的議題。館方應思考現在以角色扮演、打卡娛樂為重的體驗館,是否真的有助社會大眾輕鬆看待社區中的精神病患,還是會讓人過於輕佻地理解精神病患的入院經歷。
如同青山醫院既被城市包圍在內又隔絕於社區之外,五十年來社會大眾對精神病患的接受度似有還無。由1973年居住在青山地區的居民因擔心被誤會為精神病人,政府決定將「青山區」改稱「屯門區」;到1983年新生精神康復會行政總裁溫麗友,因推動精神病康復者過渡期宿舍而遭原址居民擲死老鼠;再到2023年荷里活廣場兇案發生後,市民對社區內存在精神病患的惶恐不安再度浮露。也許我們應先回到根本,重新了解一個人在入青山醫院前,是怎樣被定義為精神病患、如何進入香港現行醫療體制、社會及媒體渲染如何層層壓迫患者⋯⋯這一期,《備忘錄》嘗試踏足官方論調以外的討論空間。
![](https://static.wixstatic.com/media/22d07e_9c6c1810a871454296aead4b68641422~mv2.jpg/v1/fill/w_980,h_873,al_c,q_85,usm_0.66_1.00_0.01,enc_auto/22d07e_9c6c1810a871454296aead4b68641422~mv2.jpg)
係作者自己無睇啫
其實係有病房片段在電腦內
同埋朋輩工作人員有好深入嘅分享
讓參觀者能夠了解精神病嘅辛苦
精神病是否等於暴力解答
同埋分享會後回答問題
使參加者更了解精神病是甚麼事
和科學方法去解答參觀者問題
同時使參觀者了解日後如果有朋友
面對精神問題應如何面對
此文章都無詳盡資料給讀者
流於片面對展覽品的理解
使人誤會展覽館的功效
難道要上病房
好似參觀動物園咁
至真正了解精神病啊?作者未免有點膚淺
和不明白每件展覽會物品的背後故事!
多點同理心
了解精神病患者和他們的照顧者,
不要水過鴨背淺層理解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