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of page

官方論調下的精神病

撰文、攝影:漫漫

青山醫院在8月中宣布將免費開放轄下精神健康體驗館予公眾參觀,適逢《備忘錄》今期主題為精神健康,我們當然要一探究竟。


 

過閘都是客


體驗館位於屯門青山醫院學院樓S座2樓,參觀者需經由後閘進出。入閘登記後,職員會給參觀者一個訪客名牌,然後一行人便循一條直路到達學院樓,其他地方一律「訪客止步」。有別於一般人想像中壓抑、陰沉的精神病院,後閘內紅磚綠樹,景觀尚算開揚。但受局限的路線、顯眼的警示字句、片面的景象,無不提醒着參觀者是日作為「客」的身分。    



 

「我入左青山」


一上樓就看見沈祖堯的題字大大嵌於白牆上,右上角寫明「由滙豐150週年慈善計劃贊助」。職員熱切地向參觀者分享體驗館的「打卡點」,例如每位參觀者在開始前獲分發一條模仿病人入院的手帶、投映在地上的「我入左青山」圖像等等,職員亦特別叫我們拍照上載到小紅書。


館內分為5個展區:首先是「時光隧道」,沿時間線以圖文回顧青山醫院以及香港精神科服務的發展史。展區走前幾步便是仿「青山亭」,亭內電視機播映多條短片,如1982年「安安幼稚園斬人案」中制伏犯人的警察受訪片段。拐彎會看見一面印有精神科發展先驅照片的牆,旁邊則展出一列文物,例如各種約束衣、療法介紹,亦有俗稱「啤房」的保護房展出,房內壁及地板均為軟墊以防止病人在內自殘。


穿過一條鏡道便會到達展區2至5。展區2名為「腦海導航」,簡介大腦組成、各種常見精神疾病的成因,以及藥物治療發展。展區3是「復康新知」,介紹各種社會心理療法,例如懷緬治療。展區4則設置了數部電腦,提供各種精神健康資訊。


最後一區名為「思覺交流」,即整個體驗館的賣點:以VR體驗病徵,及後與病患對話。參觀者可在四間房體驗在不同場景發病的情況,譬如在圖書館看見許多閃動黑影、數字「4」變「死」,地面變深淵;又或在房間出現幻覺如蟲子爬滿全手,聽見許多雜音、指示性字句如「快啲撥走佢啦」等。過程中雖知道幻覺非真,但仍有些不適。體驗病徵後有約半小時能與病患對話,然而實際上病患在受館方安排擔任義工且有職員陪同的情況下,並沒有在分享會中談及任何在青山醫院入住的生活情況,主要內容大多圍繞他們由發病到康復的心路歷程,相當正面。最後參觀者在投映了「我出院喇」圖樣的出口離開,正式結束體驗。



VR 體驗房


 

「我出院喇」,然後呢?


是次精神健康體驗館一遊,雖有助精神病知識普及,並讓參觀者了解更多青山醫院的發展史。但實際上精神病患在青山醫院的處境、生活情況依然被隱於面紗之後,館內亦未見有深入觸碰病患受污名、歧視的議題。館方應思考現在以角色扮演、打卡娛樂為重的體驗館,是否真的有助社會大眾輕鬆看待社區中的精神病患,還是會讓人過於輕佻地理解精神病患的入院經歷。


如同青山醫院既被城市包圍在內又隔絕於社區之外,五十年來社會大眾對精神病患的接受度似有還無。由1973年居住在青山地區的居民因擔心被誤會為精神病人,政府決定將「青山區」改稱「屯門區」;到1983年新生精神康復會行政總裁溫麗友,因推動精神病康復者過渡期宿舍而遭原址居民擲死老鼠;再到2023年荷里活廣場兇案發生後,市民對社區內存在精神病患的惶恐不安再度浮露。也許我們應先回到根本,重新了解一個人在入青山醫院前,是怎樣被定義為精神病患、如何進入香港現行醫療體制、社會及媒體渲染如何層層壓迫患者⋯⋯這一期,《備忘錄》嘗試踏足官方論調以外的討論空間。



1 Comment


hou gene
hou gene
Apr 13

係作者自己無睇啫

其實係有病房片段在電腦內


同埋朋輩工作人員有好深入嘅分享

讓參觀者能夠了解精神病嘅辛苦

精神病是否等於暴力解答

同埋分享會後回答問題

使參加者更了解精神病是甚麼事

和科學方法去解答參觀者問題

同時使參觀者了解日後如果有朋友

面對精神問題應如何面對

此文章都無詳盡資料給讀者

流於片面對展覽品的理解

使人誤會展覽館的功效


難道要上病房

好似參觀動物園咁

至真正了解精神病啊?作者未免有點膚淺

和不明白每件展覽會物品的背後故事!


多點同理心

了解精神病患者和他們的照顧者,

不要水過鴨背淺層理解吧

Edited
Like
bottom of 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