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of page

公立醫院大淪陷,資源錯配種禍根

撰文:馬修|編輯:稻草

第五波疫情的淒涼醫院畫面歷歷在目,面對這場公共衛生危機,何以公營醫療系統無法應付?政府一直聲稱第五波疫情的爆發,是因為市民「抗疫疲勞」、「疫苗猶豫」,總之就是市民不負責任,沒有與政府一起緊守抗疫戰線。但如果我們從社會學角度分析,不難發現隱藏在個人問題後的政策問題:政府堅持所謂「動態清零」方針,令大量輕症湧入公立醫院;與此同時,私家醫院則袖手旁觀,拒絕接收染疫病人。醫療資源的錯配,可說是第五波疫情造成社會混亂的重要背景。

 

「醫療產業」的誕生


1998年金融風暴後,香港政府出現所謂「結構性赤字」。面對財政上入不敷支,直接解決問題的方式本來是加稅。但受到新自由主義思潮影響,香港政府逐步推動政府服務私營化,包括大量外判政府服務、領匯上市、港鐵合併。2008年,當香港經濟已經全面復甦,政府推出「醫療改革諮詢計劃」,以「推動公私營醫療協作」之名,要求市民供款入息3-5%購買私營醫療服務,坊間俗稱「強醫金」。當時強積金已開始受到廣泛批評,「強醫金」自然遭到大量反對聲音,故此諮詢期結束後政府即告放棄計劃。


一計不成,又生一計。2009年曾蔭權提出推動六項優勢產業,醫療產業佔其一,並預留四幅地皮「黃竹坑、將軍澳、大埔及大嶼山」大幅發展私營醫院。上述土地都是以象徵式租金批出,加上私營醫院往往同時是免稅慈善團體,經營成本大大減低。但象徵式租金批地其實有附帶條件,2011年前私家醫院與政府簽署的合同中,規定不少於20%床位為低收費病床,病人只需要付出與公營醫院同樣價錢,便可到私營醫院接受治療。


政策原意是希望私營醫院能夠分流公營醫院的病人,但2011年政府竟然以難以監察及執行為由取消此條款,此後簽約或續約的醫院再也不需要提供低收費病床。2019年資料顯示,全港私家醫院的低收費病床只有164張,但在流感高峰期僅接受了兩名患者,相反公院卻繼續爆煲。


醫管局一直以來都沒有善用私院資源處理公院壓力,面對疫症蔓延政府能以《緊急法》強推防疫政策,但就是無法徵用私院設施。相反,私院卻以降低服務質素為由,拒絕接收肺炎患者。

 

苦苦支撐的公營系統


雖然香港政府提供了廉宜收費的全民醫療服務,但在醫療開支比例方面,相對於其他國家卻是慘不忍睹。2019/2020年度,香港的公共醫療開支僅佔本地生產總值 3.4%,遠低於同期其他發達地區:


香港與其他個別經濟體的醫療衞生開支比較

資料來源:食物及衛生局統計資料 (https://www.fhb.gov.hk/statistics/download/dha/cn/table5_1920.pdf)


香港雖有43所公營醫院、13所私營醫院,比例大約為3.3 : 1,但公營醫療系統卻需處理全港九成病人。其次,2020年數據顯示本港共有15,298名醫生,但僅有45%醫生於公營醫院工作,但卻要照顧本港約九成患者,其餘55%醫生則為私人執業。在醫病比例上,公營醫院的醫生對病人比例為0.9:1000,私營醫院則是4.5:1000。


公營醫院人手不足,無疑會增加公營醫生的工作壓力,護士更加長期不合乎國際標準。私營醫院不但薪金較高,工作壓力也較低,自然令公營醫院人手進一步流失,形成惡性循環。醫生護士的教育及培訓由公帑大力資助,最後逾半人力資源卻流向只服務全港一成病人的私營醫療系統,完全是資源錯配。

 

基層醫療發展遲滯


第五波疫情來襲時,其實不少輕症患者只求一張醫生紙,但只能在醫院才有醫生紙。若政府能將某部份服務下放到基層醫療,便能紓緩公院壓力爆煲的問題。香港人口持續老化,如心臟病、中風等高危慢性的老人病蔚然成風。這群病人本應從預防出發,使病患能及早發現及早治療,阻止病情惡化。可惜,香港政府遲遲未有認真發展公營基層醫療系統,令急症室服務長期受壓,種下第五波疫情的禍根。


政府2009年開始推出「醫療券」計劃,鼓勵長者使用私營醫療服務,但計劃卻未能鼓勵長者以此預防名治理慢性疾病,甚至導致私營視光服務費用大幅上升。縱觀多年經驗,醫療券充其量只在某程度上分流公營系統壓力,卻未能促進「預防為主」的基層醫療發展。直至2017年,政府成立基層醫療健康發展督導委員會,為基層醫療定下發展藍圖,但進展仍乏善可陳。政府計劃在18區設立地區康健中心,以公私合營的方式運作,但目前只有6個地區康健中心建成,中心使用率亦偏低,反映宣傳力度不足。

 

結語


香港醫療系統在醫管局管理下,一直以來都是如坐針氈。醫護人員長工時、流感時超出120%病床使用率、肺炎所導致的人道災難,都教港人無比憤怒。過去二十年人口老化不斷推高醫療需求,政府依然堅持低稅制政策,壓抑公共開支增長,香港的公營醫療系統「爆煲」,根本只是時間問題。其實,醫療開支可以視為一種社會投資,而非癱瘓庫房的敵人。正本清源之道,除了要適量增加公共開支,增加公營醫療系統的床位及醫護人手,同時也要抑制私營醫療系統繼續蠶食公營醫療資源。否則,待下一次疫情重臨,只會出現更嚴重的公共醫療危機。撥亂反正,此其時也!


Comments


bottom of 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