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of page

阿富汗戰爭

文:辛生、馬修

蘇阿戰爭、「全球聖戰」和911


自1979年蘇阿戰爭爆發後,美國銳意將其化為「蘇聯的越南」,在代理人戰爭中消耗蘇聯。為達成這個目的,中情局不僅在阿富汗散發小冊子,煽動仇視外國人和不信者及宣揚聖戰;而且藉巴基斯坦三軍情報局資助阿富汗反蘇的聖戰者,在巴基斯坦開辦軍事訓練營,轉交先進武器如夜視儀、刺針導彈等。


中情局通過巴基斯坦三軍情報局資助和訓練的聖戰者中,就有後來效忠塔利班以及和阿爾蓋達過從甚密的哈卡尼網絡,甚至拉登本人也或直接或間接地得到過美國資助。通過沙地阿拉伯和其他富裕的產油海灣國家資助,拉登從阿拉伯、中亞和其餘穆斯林世界招募志願者到阿富汗進行反蘇聖戰,估計有達20個國家約25,000至35,000名外國聖戰士參戰。


不少外國聖戰士回國後創辦組織繼續發動「聖戰」,例如阿爾蓋達的眾多分支組織。美國介入蘇阿戰爭成為全球「聖戰」的濫觴,使「聖戰組織」如雨後春筍般冒起。針對美國培養聖戰者一事,80年代尾巴基斯坦總理貝娜齊爾‧布托就曾警告老布殊:「你正製造一頭科學怪人!」


果不其然,美國最終受其培養的這頭「科學怪人」反噬。親蘇的阿富汗人革黨政權倒台後,阿富汗陷入軍閥混戰,最終由塔利班勝出並入主喀布爾。塔利班屬下哈卡利網絡所庇護的阿爾蓋達,最後策劃了舉世震驚的911恐怖襲擊。

 

「反恐戰爭」


在911襲擊後,美國的政商權貴迅速達成一致,決定以戰爭回應。短短一週,國會近乎全票通過《戰爭授權法》,授權總統使用「一切所需和合適的武力」以追究策劃911襲擊的組織或人士,或窩藏以上組織、人士的國家。《戰爭授權法》授予總統近乎無限制的戰爭權,喬治布殊聲言:「『反恐戰爭』始於阿爾蓋達,但並不會僅此為止。」


翌年,布殊政權再次祭出「反恐戰爭」的大義名分。他指控伊拉克為資助恐怖主義的「邪惡軸心國」,藉口是薩達姆窩藏阿爾蓋達並擁有大殺傷力武器,而且企圖將之用於美國及其盟友。於是再次通過《伊拉克戰爭授權法》,出兵伊拉克。但後來證實這些指控全屬子虛烏有,很多原來所謂的證據或「線人」,是美國將疑似「恐怖分子」綁架至位於美國境外的黑牢,用酷刑虐待手段得到的。

 

意識形態操作


「反恐戰爭」實質上是美國政商權貴刻意進行的意識形態操作。白宮和國會山莊的戰爭販子卻利用恐怖襲擊在民眾間製造的震撼,向民眾兜售恐懼,開啟戰爭的潘朵拉盒子。除阿富汗——伊拉克長達20年的戰爭泥沼外,直到2017年,《戰爭授權法》在多達15個國家中共37次行動被引用,遠遠超過本來追究阿爾蓋達和塔利班的限度。


布殊政權更在「反恐戰爭」期間通過《愛國者法案》,加大警察權力以容許執法部門未經法庭手令和通知當事人下搜集公民的資料訊息和進入私人處所(「sneak and peek」),秘密逮捕和監禁包括公民在內的美國人,褫奪包括土生土長美國人在內的美國公民的公民身份,甚至只要總檢察長有合理懷疑,即可將未取得公民身份的新移民監禁,直至驅逐出境。若果沒有國家接收該被扣留人士,美國政府變相未經審訊便將其無限期監禁。


《愛國者法案》加速警察軍事化,並以重火力武裝。同時,執法部門也加強監控社會,針對政治團體和國內異見者收集情報。這法案和後繼的《自由法案》嚴重削弱公民權,其所促使的警察軍事化,更頻頻出現警察執法過當而造成民眾死傷的情況。當「反恐戰爭」為統治階級帶來「國家安全」和「反恐」等方便藉口,政府決定便不受民眾的監督限制,公民權利和私隱權也受到嚴重侵害。

 

殺人生意


「槍聲一響,黃金萬兩。」美國在阿富汗戰爭的開支合共約2.313萬億美金,即日均近3億美元,當中絕大部分都流進在華盛頓的戰爭販子、軍事承包商和華爾街掮客的口袋中。 政客

根據2020年的美國國會的利益申報表,共有51位議員或其伴侶擁有向美國軍方售賣商品或服務的公司的股票,價值230萬到580萬美元不等。例如,參議員黛安‧范士丹投票通過向阿富汗和伊拉克開戰後,被爆料她和其丈夫在阿富汗和伊拉克戰爭中賺進數以百萬計美元,更成為參議院中排行第五富有的議員。


布殊任內的副總統切尼,曾任油企哈利伯頓公司的行政總裁,而哈利伯頓公司在伊利克戰爭後被授予價值395億美元的合約。切尼被指收受該公司每年15萬美元的延後利益,亦被發現他在任副總統期間共持有433,000哈利伯頓公司的換股權(以2001年9月17日,即切尼參加在大衛營首次召開的戰爭內閣會議後的首個交易日價格計算,約值637萬美元;以現時價格計算約值1,000萬美元)。這樣的例子根本不勝枚舉。

軍事承包商

根據布朗大學調査,美國國防部自911後共花費14萬億美元,有三分一到一半都落入各軍事承包商(包括軍火商、私人傭兵公司),五大軍工巨頭中除了波音,主要業務均來自美國國防部,而這二十年來,五大軍火商的股價表現超出標準普爾500指數其餘板塊平均表現58%。


「反恐戰爭」近乎被打包外判,讓臭名昭著的私營僱傭兵公司賺得盤滿缽滿,其中黑水公司在2001年從聯邦政府獲得的合約價值不足100萬美元,在阿富汗戰爭爆發後,截至2007年為止,卻激增至總共從美國政府獲得10億美元營收,在阿富汗戰爭後期,駐阿僱傭兵總數相對聯軍兵力近乎三比一。黑水公司創辦人普林斯在2017和2018年更兩度向特朗普提議,仿效「英國東印度公司」,將阿富汗戰爭「私有化」,將美國和北約部隊撤走,戰爭交給僱傭兵公司(即是他本人)派出的5,000名僱傭兵和約2,000名中情局特工及美軍特種部隊。這支軍隊猶如英國東印度公司為英皇私兵一般,將作為總統的私人軍隊,而他計劃將本來分屬美軍司令、當地中情局和北約的指揮權定於一尊,即暗示由他本人來做阿富汗的「總督」。至美軍撤走,黑水公司更向每個想要登上他們飛機,急於逃難的阿富汗人民收取6,500美元,發一筆戰爭財。


華爾街


對比美國在二戰、韓戰、越戰中加稅以應付戰爭開支,喬治布殊反倒在「反恐戰爭」期間以退稅、減企業所得稅等,實質對富豪減稅達8%,而以舉債來為戰爭買單。美國為此已支付了5,320億美元利息,是戰爭開支中除直接作戰相關類別外,最大的戰爭成本類別。後續至2050年的總利息支出,更可能高達6.5萬億美元。華爾街的銀行家聽到子彈聲,可能做夢都會笑。


跨國石油巨企

至於伊拉克戰爭,更是「以血換石油」之心,路人皆見。布殊在2007年施壓伊拉克政府制定《伊拉克石油天然氣法》,將在薩達姆時期為國有的油氣田批租予跨國石油巨企。與美國或俄羅斯等國家不同,伊拉克石油開採成本低(伊拉克的石油成本比俄羅斯低11倍,比加拿大低13倍),批租予外國油企開發,等同將原來淨賺的國有資源無償轉讓給外國企業。



 

阿富汗戰爭之後


美國撤出阿富汗,固然惹來發戰爭財的僱傭兵公司抗議,但對美國軍工複合體和整體的軍國主義經濟卻無重大影響。阿富汗戰爭的戰略失敗,而且無任何可行的軍事解決方案和戰略失敗,已成美國政策制定者中的共識。


將資源和兵力從已成泥沼的中亞和中東抽走,轉移往應對中國威脅是美國的新戰略。拜登政府的空軍部長肯德爾聲明,他的優先項目是「中國、中國、中國!」美國政府、情報部門、軍方和國會都一致強調中國威脅,據Quorum數據庫顯示,2020年在國會辯論、公眾聆訊、新聞稿、給選區選民的信中提及中國軍力的次數上升了39%。


為應對「中國威脅」,特朗普提出用一萬億美元、在三十年內使美國海軍裝備逾五百艘艦艇這種巨無霸計劃來維持對中國的海軍優勢。此外,美軍也加速研發新型隱形轟炸機、新型無人機,以及測試高超音速導彈,更新陸基導彈攔截系統。從此可見,美國的軍事採購由「反恐戰爭」時期以反叛亂(counter-insurgency)為目標,轉向和中國進行冷戰式的軍備競賽-大規模研發、採購、更新兩大超級強國對戰所需的戰略武器。這對軍工複合體而言,實際上是更有利可圖。

Comments

Couldn’t Load Comments
It looks like there was a technical problem. Try reconnecting or refreshing the page.
bottom of 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