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of page

靜觀真的能解決我們的煩惱嗎?

文:墨墨

眾所周知,香港人都面對很多工作壓力。有調查指出,於2020年10月至12月期間,88%受訪者表示自己有壓力,74%表示處於「永無休止」的工作狀態。香港心理衛生會更發現港人去年的抑鬱指數再創新高,屬「應關注」及「臨床組別」的受訪者共有23%。

 

職場處處壓力,如何自處?


有開工無收工的地獄長工時,或老細同事畀面色等職場欺凌固然構成工作壓力,然而因工作性質而迫使僱員面對道德倫理困境,乃至違法,所構成的壓力更是無從梳解:舉例說2016年,美國四大銀行之一的富國銀行被揭發逼迫員工利用客戶資料開立虛假帳戶;其他有關銀行家操縱信用評級和進行內幕交易的醜聞亦屢見不鮮。在香港亦曾有律師行盜用客戶樓宇資料借錢。職場性騷擾並非罕見,但性騷擾受害者因擔心投訴會惹來是非,會影響升遷機會,或甚至會被開除,而將煩惱抑壓在心裏,不敢將事情「鬧大」。若然環境難以改變,則似乎只好改變自己。


因此各種抗壓和情緒管理課程應運而生,而近年香港亦開始興起靜觀練習(Mindfulness)的潮流,據說可幫助抗壓和減輕抑鬱症狀。越來越多公司企業亦爲員工提供有關靜觀的養生福利(Wellness Benefits)。但筆者認爲,靜觀雖有某程度的紓壓效果,不過,工作乃至整體社會壓力實有其結構性根源,因此我們必須與其他受同一社會結構壓迫的人合力反抗,根除資本主義的壓迫,才能真正根治「人在情境中」帶來的各種壓力,實現充權。

 

何謂靜觀


根據靜觀減壓課程創始人Jon Kabat-Zinn,靜觀的定義是有意識和不加批評地留心當下此刻而生起的覺察力 "Mindfulness means paying attention in a particular way: on purpose, in the present moment, and nonjudgmentally."


靜觀練習種類包羅萬有,目標都是將專注力集中在一樣事物上,例如注意自己的呼吸、覺察身體每部分的感覺或聆聽身旁的聲音。近年有不少研究指出,靜觀技巧能幫助減低身心煩惱的症狀,例如焦慮、抑鬱等。每次的靜觀練習可於數分鐘內完成,所以被認爲是簡單快捷而有效減壓的方法。


可是,靜觀練習背後的宗旨和成效亦遭受批評。雖然靜觀源於佛教傳統,但今時今日我們常聽到的靜觀課程並沒有宗教成分。創始人Jon Kabat-Zinn更說明靜觀「不會與任何信仰有違,無論是宗教信仰或科學觀念—靜觀亦不會試圖對你推銷任何東西,尤其是不會說教,推銷信仰體系或意識形態。」他強調靜觀是根據心理學和經驗證實的治療法。所以,支持者稱靜觀是一種價值觀中立的活動;不論學生、打工仔、跨國企業高層,政治家,甚至警察軍隊也有用靜觀練習幫助減壓。

 

靜觀的僞中立


佛學學者David R. Loy認爲,修習靜觀的支持者於佛學中只挑選靜觀此概念,但捨棄其餘的佛學理論可能會誤導羣衆。


佛教修行的終極目標是達到涅槃,脫離一切煩惱的精神境界,而引致痛苦的三毒爲貪、嗔、癡。如果單單將靜觀從佛教的脈絡抽離,不但失去靜觀本來的意義,而且只能短暫紓解壓力,若不將壓力和痛苦的源泉根治,當再次面對壓力來源,如返回職場工作後,壓力和痛苦只會像無間阿鼻地獄般不斷輪迴。而且,佛教的教義是要人去除貪慾,與這些抗壓、情境管理課程着重商業利益的目標有違。


靜觀真的沒隱含的價值觀嗎?靜觀其中一樣最重要的價值觀是不加批判。不加批判能讓我們更專注於現時所觀察到的事物,避免因分心留意其他事情而引致的負面思想。進行靜觀練習時,我們亦不應批判自己,例如不需刻意要求自己留神,只需要接納自己當下的任何感覺。從而,我們可以過得更舒適和冷靜。在進行靜觀練習時專注在某事物上或許可以採取不加批判的態度。


但如果我們將這種態度用來面對工作壓力和長期的負面情緒的話,則可能錯過內觀自省和忽視真正的壓力來源,包括工時過長、沒有就業保障、裁員壓力等,甚至乎會爲了安慰自己而漸漸合理化工作遇到的矛盾和困境。


另一質疑是,靜觀練習實質上使我們在面對身心問題和煩惱時變得「原子化」。靜觀是一種個人的療法,它的另一個元素是接受現狀的態度。進行靜觀時,我們無須改變既有事物和環境,我們應願意對現有的情況照單全收,因爲想着改變現狀的話只會令我們分心和感到不安穩。與其改變現狀,靜觀治療讓我們透過自我控制來面對心理問題。當我們工作壓力大的時候,靜觀可幫助我們紓緩壓力,但並沒有引導我們思考更深層次的成因,例如工作性質引致的道德問題、工作量過多、收入不穩等等;更沒空間思考如何與我們承受同樣壓力的人合力反抗,例如為工會集體談判等勞工倡議集體行動。最終,靜觀治療會使人對問題的成因失焦,壓力被內化成個人問題,將焦慮和抑鬱的原因不成正比地歸咎於抗壓力不足,讓我們更怪責自己。

 

行動起來,改變壓力社會

我相信靜觀的支持者的初衷確實是幫助我們解壓,靜觀亦的確是一種受認可的抗壓治療方法。但壓力的根源大多來自於個人不能控制的因素,猶如心理暨社會學派「人在環境中」的理論指出,個人行為反應來自對環境的知覺和感受,所以社會問題對個人問題可具有很大影響。於職場上帶來的各種壓力可診斷爲資本主義經濟體系對員工的剝削,新自由主義經濟底下的政府和企業無法保障工人的身心健康。人力資源顧問認爲,企業採取靜觀練習等養生福利(Wellness Benefits),能夠節省員工的其他福利開支(如有薪病假、醫療津貼),增加員工的士氣和生產力。


不過,企業和市場領導的養生方式並不會根除壓力本身,靜觀治療之於工人,就不過如同往機器裏已勞損滑牙的齒輪上徒然地加添潤滑油,讓其繼續運轉下去。若不正本清源去其病根,機器總有一天會跪低。


總括而言,社會問題需要社會層面的解決方法。如工作壓力的根源是工人剝削和欠缺勞工保障的話,我們便需與其他被剝削者互相理解和幫助,認清共同利益,從而與衆人一起思考對抗剝削的集體反抗行動,爭取更平等的待遇,以根除職場上的種種壓力。


「2016年台灣華航因削減員工休息時間,工會發動罷工,於短短21小時內成功爭取多項權益。」

Comments

Couldn’t Load Comments
It looks like there was a technical problem. Try reconnecting or refreshing the page.
bottom of 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