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of page
11月16日讀畢需時 3 分鐘
北角開槍案 — 媒體報道整理及反思
撰文:中襪 月前北角發生了令人痛心疾首的警員開槍案,公眾除了把討論聚焦在警員是否有謹守使用武力規定外,另一關注點是該案事主被指為「持刀的精神病患者」。 是誰和誰合力把精神障礙者再次放回輿論的風口浪尖上? 《備忘錄》整理了案發一個星期內的三十篇 相關媒體報道...
10月25日讀畢需時 3 分鐘
Mirror演唱會意外:行業陋習?對讀《香港影視業勞工狀況終期研究報告2024》
香港男團Mirror於今年初舉行首個巡迴演出,十二子大步邁向國際。然而,現在是誰,仍被逼徘徊在兩年前那場演唱會意外的陰霾?娛樂影視行業的陋習,釀成了幾多問題?我們嘗試參照嶺南大學的勞工研究,一探究竟。
3月9日讀畢需時 2 分鐘
精神健康專題:編者的話
精神健康問題非三言兩語能道破,其結構根源亦非一朝一夕能解決。即使如此,我們期許今期雜誌能作為讀者的踏腳石,引導個體對官方、媒體語言保持批判思考,反思自身作為社會大眾一員,應如何停止錯誤觀念在民間複製及傳遞。
3月3日讀畢需時 10 分鐘
將人類的複雜界定為「病」真的好嗎?
我們理所當然地視精神健康為醫學問題,是醫學專業和病理化霸權下的結果。其實精神病學充滿爭議,包括診斷準確性低、定義範圍過大和帶有偏見、藥物廠商與醫療業的利益勾結。我們應該全盤接受精神病學的解釋嗎?精神醫學有沒有真正照顧到各人所需?
3月3日讀畢需時 7 分鐘
咁係因為你悲觀,我見到睇醫生以外嘅可能
精神治療方法比我們想像的多,根據英國心理治療學會統計,單是心理治療方法就有超過20種。但為何面對心理治療的療法之多元及效用,香港主流卻只有看精神科醫生這個選擇?
3月1日讀畢需時 6 分鐘
想像的怪物
當你想起精神障礙者的時候,第一下浮現腦海的形容詞是什麼?你又可曾親身接觸過確診有精神障礙的人?如果沒有的話,這些對精神障礙者的負面印象,是源自哪裏呢?
2月28日讀畢需時 7 分鐘
專訪説書人——故事的重量
推廣精神健康、改變主流觀念的漫漫長路上,摸索有效的策略不是易事,面對輿論反彈更會令人茫然。在默默耕耘的民間團體之中,「説書人Storytaler」相信若想去除污名,就要聆聽精障者的聲音,設身處地體會他們的經歷。我們訪問了其中三位成員,了解他們自接觸精神健康議題以來的反思和感想。
2月27日讀畢需時 5 分鐘
問題係個制度
人的處境並非單純建基於個人的行為,個人的煩惱其實與社會整體狀況高度關聯。社會環境是導致精神問題的重要因素,但在處理精神健康上,政府只是強調正面思維,只提建立正能量,忽略大環境對於人的心理影響。
2023年7月3日讀畢需時 3 分鐘
開筆冇錢收、拍緊先講價, 原來呢行嘅新人咁冇power?
影視製作分工繁多細密,幾乎總會依賴外判制埋班。外判令權責變得模糊,資方的責任由最終「話事」的投資者和出品人轉移到承包的製作公司、導演、技師身上,而自由工作的盛行更令基層人員無薪資制度可循。
2023年7月3日讀畢需時 4 分鐘
傳統可以唔係咁㗎: 血汗夢工場的改變方向
政府對電影發展抱著雄心壯志,方法卻不是營造對勞工友善的電影製作環境,以留住人才,而是力推北上合拍片,滾大資本。香港人有如「外勞」一般輸出內地片場,大導演自然無問題,但鎂光燈後的工作人員卻恐怕更易遭剝削。
bottom of page